嘉庚讲堂
“嘉庚讲堂”走进北京青年创业发展促进会
2024年12月29日,应北京青年创业发展促进会的邀请,嘉庚讲堂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以《面向需求的科技创新更需要科学家精神》为题进行主旨报告。孙昌璞院士分享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中的独特品质,强调科技创新应紧密贴合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醒青年创业者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时,要始终坚守原则底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12-30 详情
  • 中国5位科学家获2010陈嘉庚科学奖 每人奖30万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10陈嘉庚科学奖9日在北京揭晓并颁奖,力学家白以龙院士、物理化学家杨学明研究员、生物学家裴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院士、城市规划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等5位科学家,分别获本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人奖金30万元人民币。 
      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并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一道,向5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白以龙现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等职,他的获奖项目是“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杨学明现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其获奖项目为“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裴钢现任同济大学校长,他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获奖项目是“Beta-arrestin 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的李德生院士长期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他的获奖项目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创造性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获奖项目为“人居环境科学”。 
      以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名字命名的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设立陈嘉庚科学奖,旨在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 
      陈嘉庚科学奖目前共设数理科学奖(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包括生物学、医学、农学)、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技术科学奖等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评选由同领域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专家推荐,不受理个人申请。(完) 
    2010-06-09
  • 陈嘉庚科学奖第三次报告会视频“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范海福
       主讲人简介:
        范海福  晶体学家2006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晶体结构的衍射分析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在粉晶分析中的应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非公度调制晶体结构的分析及方法研究、晶体学的计算机软件设计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它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基金会宗旨是:奖励取得杰出科学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目前共设: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可以缺项。
     报告会相关信息时  间: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下午3:00地  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主办单位: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北京大学网  址:www.tsaf.cas.cn
      
       视频:
      
       
        
        
         来宾介绍与报告人介绍
          
        
        
         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细和感悟 范海福
          
       学生提问 
      
     
    2010-05-04
  • 陈嘉庚科学奖第三场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0年4月16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共同举行了陈嘉庚科学奖第三场报告会。2006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范海福研究员做了题为“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历和体会”的科普报告。范海福院士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晶体衍射的定义、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晶体衍射分析中的相位不确定性的成因、表现和破解方法及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应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王仰麟副院长主持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刘峰松副局长、北京大学化学科学院刘虎威书记、马玉国副书记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社会公众约200人参加了报告会。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2006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范海福院士作报告 现场观众观众提问观众提问观众提问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嘉宾合影(从左至右:马玉国、刘虎威、范海福、刘峰松、王仰麟)  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陈嘉庚奖)是以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命名的科技奖励,现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嘉庚科学奖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和李振声等都曾先后获得过此奖。  目前,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的评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将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院士大会上颁奖。
    2010-04-19
  • 陈嘉庚科学奖第二场报告会在中国银行总部举行
    (院士工作局)  2009年11月11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和中国银行在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共同举行了陈嘉庚科学奖第二场报告会。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研究员做了题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及转化---- 科学技术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科普报告。来自中国银行、中科院京区研究所、首都高校的听众及社会公众约300人参加了报告会。陈嘉庚科学奖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和中国银行李礼辉行长亲切交谈  基金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基金会秘书长、中科院副秘书长王恩哥以及中国银行有关领导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前,中国银行李礼辉行长与中科院领导和嘉宾进行了亲切交谈。为了方便听众进一步了解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副秘书长、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刘峰松副局长在报告会前向大家简要介绍了陈嘉庚科学奖及其前身陈嘉庚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出席报告会中国科学院王恩哥副秘书长出席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刘峰松副局长介绍基金会情况赵忠贤院士作报告  赵忠贤院士从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热点, IT技术之后的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与环境,人才培养,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等方面深入浅出,侃侃而谈,做了近两小时报告,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赵忠贤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发挥科技优势,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一定能走出一条成功的、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观众提问观众提问  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陈嘉庚奖)是以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命名的科技奖励,现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嘉庚科学奖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和李振声等都曾先后获得过此奖。  目前,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的评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将在明年6月份召开的院士大会上颁奖。
    2009-11-13
  • 陈嘉庚科学奖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
      2009年4月18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陈嘉庚科学奖首场报告会。举办陈嘉庚科学奖系列报告会是基金会为了进一步宣传陈嘉庚科学奖宗旨,加强陈嘉庚科学奖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2008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获得者、地质学家安芷生院士和2006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获得者、生物物理学家饶子和院士分别就黄土与季风、SARS与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结构作了精彩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基金会秘书长王恩哥院士主持报告会并简要介绍了陈嘉庚科学奖有关情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基金会副理事长李静海院士,基金会理事、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中国科学院姚檀栋院士以及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和中国银行的相关同志出席报告会,来自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和研究生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基金会秘书长王恩哥院士主持报告会  安芷生院士的报告从黄土的定义以及我国黄土的分布与特点出发,揭示了我国黄土由季风形成,并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所处的东亚季风带对环境如高原隆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黄土与季风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安先生还就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植被的恢复要尊重自然规律,以植被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等。2008年度地球科学奖获得者安芷生院士作《黄土与季风》报告  饶子和院士从蛋白质精细结构测定的意义以及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的贡献出发,着重介绍了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在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三维精细结构的测定,以及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在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SARS、禽流感、艾滋病、乙肝以及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病原体蛋白质结构测定与解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2006年度生命科学奖获得者饶子和院士作《SARS与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结构》报告  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陈嘉庚奖)是以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命名的科技奖励,现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嘉庚科学奖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和李振声等都曾先后获得过此奖。目前,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的推荐工作正在进行。听众提问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嘉宾合影(从左至右:章砚、王恩哥、安芷生、李静海、饶子和、张先恩、刘峰松)
    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