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讲堂
  • 美国归侨杨学明荣获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
    [[来源:大连归国华侨联合会]]  日期:2010-06-11        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昨日在北京揭晓,力学家白以龙院士、物理化学家杨学明研究员、生物学家裴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院士、城市规划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分别获本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并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为5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杨学明,美国归侨,曾获2009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09年“大连市侨界科技之星”,现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其获奖项目为“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在近20年的科研生涯中,杨学明利用自行研制的、国际领先的分子束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前所未有的突破将基元化学反应动力学全面推到了全量子态分辨的高水平上,并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对反应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迄今已发表论文170多篇,其中有7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1篇在NATURE上、3篇发表在PNAS杂志上,论文总他引1800多次。多年来,杨学明还担任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力地推动了这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得该实验室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中心。        以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名字命名的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设立陈嘉庚科学奖,旨在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有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金30万元。责编:市侨联  来源:大连日报
    2010-06-11
  • 5位科学家获陈嘉庚科学奖
    2010-06-10 03:52: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记者赵晓霞)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9日上午在京揭晓并颁奖,力学家白以龙、物理化学家杨学明、生物学家裴钢、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5位科学家,分别获本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人奖金30万元人民币。 
      同日上午,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包含“成就奖”、“工程奖”和“青年奖”三个奖项)在京揭晓并颁奖,27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成就奖空缺。获得工程奖的是田红旗(女)等16人,奖金分别为15万元人民币。获得青年奖的是付梦印等11人,奖金分别为10万元人民币。
    2010-06-10
  •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揭晓
    2010年06月10日 08:28  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6月9日讯 记者郑杨报道: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9日在京揭晓,5名科学家分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 
      中科院院士、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白以龙凭借“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项目获得数理科学奖;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学明的“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得化学科学奖;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凭借“Beta—arrestin 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项目获得生命科学奖;获地球科学奖的是致力于“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项目研究的中科院院士李德生;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以“人居环境科学”项目获技术科学奖。 
     
    2010-06-10
  •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揭晓 5位科学家获得奖励
    2010年06月09日 18:22   来源:新华网   胡浩 吴晶晶[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9日在京揭晓,5名科学家分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为陈嘉庚奖,是以对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用于奖励近年来获得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 
        中科院院士、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白以龙凭借“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项目获得数理科学奖;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学明的“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得化学科学奖;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凭借“Beta-arrestin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项目获得生命科学奖;获地球科学奖的是致力于“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项目研究的中科院院士李德生;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以“人居环境科学”项目获技术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包括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获奖人数一般为1人,最多不超过3人。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奖励可以缺项。奖金为30万元人民币,同时颁发奖章和证书。 
        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大会也于9日在北京举行,27位科学家获得奖励。其中,获得“工程奖”的科学家16名,获得“青年奖”的科学家11名。 
        光华工程科技奖主要奖励在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1996年首次颁奖,至今共颁发了8届,奖励了148名工程科技专家。包括“成就奖”“工程奖”和“青年奖”3个奖项,每两年颁奖一次。“工程奖”和“青年奖”获奖者可分获15万元和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2010年,光华科技奖“成就奖”空缺。 (责任编辑:张少雷)
    2010-06-09
  • 中国5位科学家获2010陈嘉庚科学奖 每人奖30万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10陈嘉庚科学奖9日在北京揭晓并颁奖,力学家白以龙院士、物理化学家杨学明研究员、生物学家裴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院士、城市规划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等5位科学家,分别获本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人奖金30万元人民币。 
      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并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一道,向5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白以龙现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等职,他的获奖项目是“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杨学明现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其获奖项目为“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裴钢现任同济大学校长,他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获奖项目是“Beta-arrestin 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的李德生院士长期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他的获奖项目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创造性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获奖项目为“人居环境科学”。 
      以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名字命名的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设立陈嘉庚科学奖,旨在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 
      陈嘉庚科学奖目前共设数理科学奖(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包括生物学、医学、农学)、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技术科学奖等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评选由同领域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专家推荐,不受理个人申请。(完) 
    2010-06-09
  • 陈嘉庚科学奖第三次报告会视频“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范海福
       主讲人简介:
        范海福  晶体学家2006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晶体结构的衍射分析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在粉晶分析中的应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非公度调制晶体结构的分析及方法研究、晶体学的计算机软件设计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它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基金会宗旨是:奖励取得杰出科学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目前共设: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可以缺项。
     报告会相关信息时  间: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下午3:00地  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主办单位: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北京大学网  址:www.tsaf.cas.cn
      
       视频:
      
       
        
        
         来宾介绍与报告人介绍
          
        
        
         漫漫路上--我的科研经细和感悟 范海福
          
       学生提问 
      
     
    201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