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摩擦力会消失吗?雒建斌院士科中开讲超滑黑科技!

发表日期: 2025-07-02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

“据调查,大概人类一次性能源的三分之一是通过摩擦所消耗掉的,而且80%的装备都因为磨损失效。”那么,摩擦会消失吗?

6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原院长、国际著名摩擦学专家雒建斌莅临电子科大实验中学,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摩擦会消失吗?"的精彩讲座。这场讲座不仅带领同学们走进了神奇的摩擦学世界,更为年轻学子们点燃了科学探索的火种。

雒建斌院士介绍

雒建斌院士现任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际摩擦学理事会执委,全球工学院长委员会(GEDC)执委,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两届973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先后担任9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雒建斌院士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研究和纳米制造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2项;202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并作为首位中国人获得2013年美国润滑工程师学会(STLE)最高奖-国际奖和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论著1部,翻译英文专著1本;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4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件。在国际会议上做会议报告(Plenary和Keynote)30余次。

01 摩擦学的奥秘与价值

雒院士开篇就用一组震撼的数据吸引了全场注意力:"人类一次性能源的三分之一是通过摩擦消耗掉的,80%的装备都因磨损失效。"他解释道,摩擦和磨损造成的损失通常占一个国家GDP的2%-7%, 以2024年中国GDP计算,这一损失高达6.7万亿元。

从钻木取火到现代高铁,雒院士生动讲述了人类认识摩擦的历史。他特别提到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开始研究摩擦,而现代摩擦学则起源于1966年英国的Jost报告。这些历史故事让同学们明白,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

02 超滑技术的突破与挑战

讲座的核心内容是超滑技术的研究。雒院士详细介绍了其实验室在固体超滑和液体超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在固体超滑方面,通过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实现了摩擦系数低至十万分之二的突破;

在液体超滑方面,从酸奶、莼菜、磷酸的实验中获取灵感,发现了多种可实现超滑的液体体系;

提出的双电层作用和流体动压效应等机理,被国际学界广泛认可。

雒院士特别强调:"要实现超滑应用,必须解决一个关键矛盾:减少摩擦需要弱的分子间作用,而承受载荷需要强的分子间作用。"这个深刻的科学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

03 科学探索的苦与乐

在互动环节,雒院士分享了科研中的各种趣事及历经的艰辛,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发现既需要严谨的态度,也需要保持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同时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探索精神。

04 思维碰撞:科学火花点亮青春

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同学们踊跃提问的盛况展现了新生代对科学的热忱。一位同学率先抛出专业问题:"剪切力在超滑现象中扮演什么角色?"紧接着,另一位同学追问:"超疏水在摩擦学研究中有何特殊价值?"更有同学从科研方法论角度发问:"重大发明更需要长期积累还是灵感迸发?"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男生真诚请教:"是什么初心支撑您数十年专注摩擦学研究?"雒院士时而严谨解析,时而幽默回应,在问答间完美诠释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交融。这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年轻心灵播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

05“寄语未来科学家”

雒院士最后鼓励同学们:

    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传统认知;高瞻远瞩,用长线思维看待问题;具备坚持精神,科学突破往往需要长期积累。

他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

    以探索之心仰望星空,永葆对科学的好奇与热忱;以坚韧之志笃行不怠,在求知路上永不言弃;以创新之勇开拓未来,敢于突破思维的边界。

    科学之路从无坦途,但每一步坚持都会让梦想更近。

06 尾声—薪火相传:科学精神的接力

这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令人感动的是,讲座结束后,求知若渴的同学们立即将雒院士团团围住,争相请教科学问题。有的拿着自己设计的零摩擦草图请雒院士指点;有的则请教雒院士为自己未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成长方向给予建议;还有的同学为未来实现零摩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雒院士耐心地与每位同学交流,还特别嘱咐孩子们:"摩擦虽小,学问很大;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这场高水平的科学盛宴,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科学世界的新视窗,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追求真理的火种。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互动瞬间,那些充满求知渴望的年轻脸庞,都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坚信,今天在同学们心中种下的科学报国种子,必将在不远的将来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雒院士的言传身教,必将激励更多年轻学子勇攀科学高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科技强国的崭新篇章。

附件: